汽車零部件行業并購依然有發展空間,獲得較高投資回報的機會很大
在各個并購案例中,大型交易的數量明顯提升。這是零部件行業一系列積極因素的成果:盈利能力多年來不斷提高;燃料效率方面的技術進步;輕型材料、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等的快速發展。研究結果顯示,發起并購對汽車零部件廠商而言有很大的益處。我們分析了2009-2013年間發起并購的主要企業,發現超過70%的企業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增長率高于其他同類企業。由此看來,汽車零部件行業并購依然有發展空間,獲得較高投資回報的機會很大。
2007年以來,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并購成為普遍現象。并購顯現出的最大特點是交易額空前巨大,總并購額達到500億美元,是2014年的三倍多;超過5億美元交易額的特大交易數量是2014年的兩倍。零部件并購的價值高漲,原因之一就是該行業宏觀經濟因素向好。汽車零部件行業正進入長期穩定增長階段。根據普華永道Autofacts預測,2014-2021年,全球汽車產量年復合增長率將小于4%。中國的增長量是最大的,在此期間將額外增長900多萬輛。其次,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平均利潤很高,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約11%,與五大汽車集團的利潤水平相當。此外,零部件行業的增長勢頭吸引了私募公司的目光,更促進了并購活動。私募一般占汽車零部件行業交易的10%,但2015年卻占交易總量的25%以上。私募推動的汽車零部件行業交易規模龐大:過去12個月內的十大交易中有三大交易由私募發起,這其中包括黑石收購Gates、貝恩資本收購TI Automotive。私募顯然已經加大了賭注。
很多零部件企業希望通過并購跟上汽車行業技術革新的步伐。全球范圍內的車企都競相提升發動機技術,滿足政府制定的燃油標準,同時也滿足客戶對擁有自動駕駛和信息娛樂功能的智能網聯汽車的需求。為滿足創新和法規的需求,汽車零部件企業往往傾向于收購開發新技術的公司。例如,價值126億美元的采埃孚收購天合案例中,采埃孚主要希望借助天合的雷達、視覺系統,以及先進的電子控制單元,成為汽車自動駕駛技術供應商的領導者。一些大型零部件企業通過并購實現為所有類型的發動機提供燃油經濟性更好的動力總成系統,以更好地滿足法規的需求。例如,博格華納收購雷米國際之后大大增強了其在傳統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渦輪增壓發動機領域的先進電子產品能力,提升了發動機燃油經濟性,從而為其帶來諸多益處。
此外,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娛樂系統等新型數字化部件也深受車企歡迎,希望擴大產品線、增加收入的供應商也在該領域尋求并購目標。分析顯示,過去12個月,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多數交易集中在汽車底盤、動力總成子系統和電子領域。另一個新現象是內飾系統領域并購增加。過去幾年,車企和內飾一級供應商一直在進行設計和整合方面的角力。車企試圖通過將諸如儀表盤和車門飾件等進行商品化以實現成本控制,而一些一級供應商則進行縱向整合以承攬更多的制造工作,從而擴大收益流,增加利潤。整體而言,車企降低了成本,內飾供應商也提升了利潤。最近五年,內飾供應商的平均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約8%,比底盤和動力總成系統供應商低5%。因而一些大型零部件企業將內飾業務出售給競爭對手,退出內飾領域,以提升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例如,安通林收購麥格納內飾業務,延峰收購江森自控的內飾業務。
從“收購方”得分和“收購方態度”得分來看,北美地區汽車零部件企業連續4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整合者。收購方得分通過財務和運營方面的表現來衡量收購能力,收購方態度得分通過評估企業的近期并購記錄和發布的未來并購戰略等指標來衡量其發起收購的可能性。北美零部件企業不但“收購方”得分最高,而且“潛在危險”得分最低(見圖二)!皾撛谖kU”得分用以衡量供應商的生存能力,得分低表示公司失敗的可能性較低。同樣值得注意的是,處于全球500強的歐洲零部件企業在撤資者調查中位列榜首,得分為5.8。撤資者排名主要衡量綜合供應商出售業績不佳業務的可能性。在過去6年,歐洲零部件企業被收購的可能性最高。僅2015年,被收購的歐洲企業就占到了37%。
日本零部件企業相對穩定。日本企業的“撤資方”得分僅4.1,全球100強中的日本企業得分為3.8,在各區域中得分最低。同時,日本企業的“潛在危險”得分也很低,因此不容易被收購;2015年被收購的日本企業僅占4%。南美零部件企業最為動蕩,“潛在危險”得分為6.3,高于其他所有區域得分。眾所周知,在商業領域,并購往往不能與績效提升劃等號。通過并購,企業的總收入會得到提升,但利潤提升有一定的時間差。然而,思略特研究發現,2009到2013年間發起收購最多的零部件企業從并購活動中獲益頗豐。在此期間,收購商12強中的7家和25強中的75%在稅息折舊攤銷前利潤增長方面遠超競爭對手。排名第一的總部位于德國的專注于發動機管理的一家一級零部件廠商發起了39次并購,將其稅息折舊攤銷前利潤提升35%,而其主要競爭對手只提升了24%。